在线禁忌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在线成为混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0 00: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网上恶意挑衅他人是人们常犯的错误。事实上,这种行为已经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现在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心理学家称这种行为为“网络去抑制效应”。但是是什么让人们这样做呢?谁是网络巨魔?有些人更有可能在网上表现得像个混蛋,还是互联网的某些内在因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探究5个导致人们在网上抓狂的基本因素来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了解在线去抑制效应

游离的匿名

人们在浏览互联网时很快就会知道,你接触的人无法分辨你是谁。虽然精通技术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一些计算机技巧检测到它们,但大多数人只看到您选择显示的内容。离解性匿名(以及在线去抑制效应)源于这种成为“匿名”的能力所产生的感觉。这些感觉导致人们失去了他们的禁忌。

解离性匿名的解抑制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敞开心扉。毕竟,他们知道自己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不会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们联系在一起。然而,尽管在线去抑制可能是良性的,它也可能是有毒的。

事实上,挑衅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人们可以被鼓励变得更加离经叛道、粗鲁和种族主义。事实上,网虫们会说他们能想到的所有不恰当的社交事情,因为缺乏后果。

是看不见的

离解性匿名的影响被在线的无形感所强化。我们都对自己时不时的上网感到内疚。无论是为了寻找潜在的爱人,还是看看朋友们都在忙些什么。隐形的感觉使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导致人们在网上做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和访问地方。

长期以来,人们在心理学中已经知道了隐形在减少抑制方面的作用。事实上,精神分析学家通常使用这种技术,这样病人就看不到他们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通过这样做,病人感到不那么拘束,更自由地说出他们的感觉。通过在线文本通信,这种不可见感得到了增强。这使得网络喷子能够将他们的粗口和接收者的回应区分开。

认为大多数定位

当人们认为自己是多数派时,他们更有可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相反,如果他们担心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派,他们可能会担心被排斥。这种现象被称为沉默螺旋理论,由伊丽莎白-诺艾尔·纽曼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提出。该理论试图描述公共舆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公共场所或不同空间中某些行为是如何被接受的。

这一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网络上和在公共场合会有不同的行为。例如,在办公室里,他们可能不会因为害怕被社会孤立而发表性别歧视或种族主义言论。

然而,在网上,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观点很普遍,而且占大多数,这使得他们更有可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匿名感和不可见感相结合,感知的多数地位可以巩固网络去抑制效应。

人格特质

显然,互联网的功能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在网上表现得不尊重人。然而,性格特征也可能是一个关键因素。事实上,一项名为“网络喷子只想找乐子”的研究发现,网络喷子在现实生活中更有可能是可怕的人。

具体来说,他们想要知道食人魔是否与最黑暗的人格特质有关,比如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变态和虐待狂。他们对1200人进行了调查。这项调查发现,将网络恶搞列为头号消遣的人更有可能在黑暗人格特质方面得分较高。特别是,巨魔与现实世界中的施虐狂有关。

不幸的是,施虐倾向其实很普遍。与网络去抑制效应相结合,正确的人格特征可以把人变成无与伦比的网络怪人。

消极的螺旋

尽管一些研究表明,网络去抑制效应与施虐狂有关,但另一些研究表明,任何人在网上都可能是混蛋。例如,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挑衅行为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至少与人的先天特征一样。这项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情绪和帖子中评论的语气会导致恶性循环,进而引发恶意挑衅。

他们对667人进行了简单或困难的测试。然后,参与者被要求阅读同一篇文章,并在下面发表评论。然而,在这篇文章下面,人们要么看到了中立的评论,要么看到了类似于恶意评论的评论。研究发现,68%的被试在文章旁边加上了喷子的评论,他们自己也写了类似喷子的评论。即使是简单测试加非攻击性评论组,这个数字仍然是35%。

那么,有些人在网上成为混蛋是因为互联网还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混蛋呢?网络去抑制效应解释了心理因素、人格特征和互联网的功能都是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心理迷与你快乐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加入微信群

服务时间:9:00-16:00

站长微信

← 微信

← QQ

Copyright © 2000-2024 心理迷 Powered by xlm.net ( 粤ICP备2021129462号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